曲靖,是一个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曲靖,更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民风淳朴的文化城市。
作为一个文化城市,曲靖,有两张世界级名片:"古鱼王国"、"二爨之乡"。
曲靖是原始脊椎动物——古鱼类的发源地,人类活动最早的地方,被中国科学院誉为"鱼的故乡""化石圣地"。发掘于曲靖的大量无可争议的古生物化石证据表明:曲靖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是人类鱼形祖先的起源地,是4亿年前人类远祖的发祥地!这方面的科研成果已写入国际通行的古脊椎动物教科书,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成就了两位中科院院士:张弥曼、朱敏。张弥曼院士 ,"2018年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获得者,朱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前所长。2021年3月,曲靖师范学院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在2018年5月成立的"自然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基础上,共同成立"曲靖古鱼王国博物院"。并聘请张弥曼院士为名誉院长,朱敏院士为院长,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
研究证实:曲靖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早泥盆世(距今约4.19亿年—4.07亿年)脊椎动物化石宝库,也是古脊椎动物学家特别是古鱼类学家开展野外科考、发现并研究化石的"圣地",已发现的古鱼类化石种类位居全国第一,在全球古生物学术界具有较高地位。曲靖古生物化石的发现及其科研成果,揭示并告诉人类一个浅显朴素的真理:要正确认识生命的起源;对大自然要心怀敬畏;要珍爱生命,维护生态平衡,与大自然及各种生物和谐共处。
中原文化入滇,从地缘上,曲靖是必经通道。曲靖处在对内地开放的前沿,又是内地进入云南的门户,既是交通的枢纽和咽喉,又是开发最早的区域。生活在曲靖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历来能够较早吸收先进文明之成果。麒麟区珠街八塔台、富源县大河癞石山、宣威市格宜尖角洞出土的大量文物证实,十万年前曲靖就有人类活动;麒麟区珠街扁窟坑出土的炭化稻,证明曲靖有三千多年水稻种植史;曲靖各县(区)出土的春秋至汉代的精美青铜器,说明曲靖有三千多年发达的青铜文化。考古证实:曲靖的文明进程,并不晚于中原地区,古代的曲靖并不蛮荒、并不落后。
"二爨之乡","二爨"即"二爨碑":"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爨宝子碑",全称"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俗称"小爨碑",立于东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爨龙颜碑",全称"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墓",俗称"大爨碑",立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之所以分大小,是因为形制上的大小差别。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全国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二爨碑"皆在其中。天下名碑数不胜数,被列为国家级第一批重点保护的碑刻全国仅11块,曲靖占3块,除二爨碑外,另一块是"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俗称"会盟碑",建于北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此碑开创了彝族与白族民族大团结之先河。若从书法类碑刻讲,被列为国家级第一批重点保护的全国仅7块,曲靖3块都是书法类。
"二爨碑"名满海内外,是曲靖的骄傲,对"二爨碑"的欣赏,一方面是对其书法的推崇,多数研究者认为:爨氏时代,曲靖因距离中央政府太遥远,对中原日渐规范的楷体尚未完全了解与掌握,二爨碑正好记录了这种似隶书非隶书、似楷书非楷书的过渡书体;另一方面,是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及文化意义。
曲靖二千年历史简单说,分五个时期:1、远古至东汉(古滇时期);2、三国至唐朝中期(爨氏时期);3、唐朝中期至元朝初年(南诏大理时期);4、元、明、清时期;5、民国至今。爨氏家族统辖云南近五百年(当时称"南中"),是中国历史上据地称雄时间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的家族之一。"爨龙颜碑"描述当时的曲靖:"独步南境,卓尔不群"。爨时代,是曲靖历史上、也是云南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期!在云南文化发展史上,爨文化是继古滇文化之后崛起于南盘江流域的历史文化,属云南三大文化高峰之一,具有上承古滇文化、下启南诏大理文化的历史作用。
就历史角度讲,爨文化是东晋咸康五年即公元339年始(霍氏、孟氏两大姓内乱火并同归于尽后,爨氏乘势崛起独霸南中,晋王朝封爨琛为宁州刺史并承认其世袭地位),至唐朝天宝七年即公元748年止("南诏灭爨"),409年间爨氏家族统辖云南(当时称"南中")所造就的文明,这是"爨文化"狭义的概念(爨氏集团实际控制南中的起止时间,是从三国时蜀汉建兴三年即公元225年,经西晋、南北朝至唐朝天宝七年即公元748年,共计523年);从源头上说,爨文化是中原汉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外来文化"与南盘江流域及曲靖周边少数民族"本土文化"长期大碰撞大融汇大杂交后开出的一朵独具特色的奇葩,即以汉文化为主的多元体复合型文化,这是"爨文化"广义的概念。
爨氏期间,由于中原王朝处于战乱之中,无暇顾及遥远边地"南中",因此,一些研究者认为:爨氏政权乘之采取"奉中原王朝为正朔",实际形成"开门诸侯,闭门天子"的格局,也就是说,当中央王朝实力强大之时,他们拥护中央王朝,成为王朝的统治基础,而一旦中央王朝实力消退,他们就与土酋夷帅联合起来据地称雄,闹起"相对独立"游戏,依据是"南中"既接受中央朝廷任命的官职,又保留世袭头衔(即政治上的"双轨制")。但笔者认为,此观点未免狭隘且不严谨、也不符合史实:爨氏十数代统治者,忠君报国,言行皆以维护国家统一、多民族团结和稳定边疆这个大局,从未出现割据称王或改元称号现象,至始至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的团结,至始至终没有脱离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有别于后来的南诏大理)。东汉以来,中原长达数百年的战乱,使中央政府根本无暇顾及"南中"(云南)。相反,"南中"战乱较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出现了"爨宝子碑"描述的"山岳吐金""物物得所""牛马被野""邑落相望"的繁荣景象。《新纂云南通志》记载,当时爨氏政权腹心区曲靖的经济与内地接近,史书原文是"其地沃壤,多是汉人,既饶宝物,又多名马";"爨龙颜碑"描述的是"独步南境,卓尔不群"(从这8个字,可以想象当时曲靖在全国的地位、形象和影响力,可以想象爨时代曲靖人那种自信、豪迈与底气,可谓爨时代的"曲靖精神",即: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开放包容、民族和谐的精神)。
"南诏灭爨"后,迁徙到滇西的西爨白蛮,是当时云南先进经济文化的代表,虽被迫西迁,却在客观上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发达的文化,并且与洱海区域已有一定发达程度的经济文化相交融,逐渐形成了新的文化类型——南诏大理文化。仅从文化的角度讲,"南诏灭爨"是"文明的中断、文化的倒退",就是说没有进步反而退化了,因为南诏大理是农奴制政权,一直持续到元朝都是退化。换句话说,云南文化又成少数民族文化,从汉至唐推进了四百多年的汉文化戛然而止。
一座城市,只有深入了解它的过去,才能更好理解它的现在,并展望和开拓它的未来。
曲靖的城市建设,也有两千多年历史,与曲靖的文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常頞略通五尺道至曲靖,这是中原通往云南的第一条官道。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朝在今开发区三岔一带建成曲靖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味县,也即曲靖被纳入中央版图的开端,唐朝贞观八年(公元634年),设郎州都督府於味县,首任都督韦仁寿率军民筑成后世闻名的石城取代味县(之后的南诏、大理、元朝均在曲靖设石城治所),明朝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开始建造新府城取代石城(新府城即现在麒麟区仍然使用的明清老城)。
从明清至今,曲靖的城建都是在老城基础上辐射建构,即始终以老城为依托,逐步向外延伸扩展,老城是曲靖城市文明孕育生发的源头活水,反映了曲靖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发展情况,是曲靖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见证。
史书记载,曲靖老城从1387年开始,由明代首任曲靖卫指挥使刘壁率军民建设,前后用时30多年,直到1420年完工;民间传说,曲靖老城是明代地理学家、建筑家、勘舆家汪湛海仿照西安古城设计的,其图纸后来又用于建造澳门,所以,民间流传澳门与曲靖是一对姊妹城。时过境迁,沧桑巨变,无数古迹随风而逝,曲靖古城遗留几条残破街巷和两段城墙,历经数百年风雨,成为曲靖市区看得见摸得着的,关于这个城市有历史有文化的例证。
能为曲靖的历史文化底蕴佐证的,还有曲靖历朝历代所出的历史名人,提到曲靖的历史名人,可谓历朝历代,层出不穷。
譬如孟获,《华阳国志.南中》明确记载:"孟获,建宁郡人(即曲靖人)",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孟获归附汉朝,曾任蜀汉御史中丞,可以说没有孟获,就没有诸葛亮平定南中的胜利,就没有蜀汉大后方的安定。
"恩威著于南土"的爨氏雄杰:爨习、爨谷、爨琛、爨宝子、爨龙颜、爨翫、爨归王、阿姹、爨崇道,等等。
朱家民,明朝万历进士,因军功破格提升,官终从一品贵州左布政使,崇祯皇帝诰封朱家三代,《明史.卷二四九》为其立传。朱家民告老还乡回归故里,在城外购买良田500亩,以其全部收入用作省城"曲靖会馆"的开支,为曲靖籍贫寒学子无偿提供食宿,还拿出大量资金收购各类书籍,于曲靖学院街置"万卷楼",供读书人免费学习、查阅,堪称云南最早、规模最大的公益性私人图书馆,至今无人可及。1623年朱家民主持修建的盘江铁索桥,位于贵州省晴隆县北盘江上,不仅造福当世与后世,还为三百年后的抗日战争做出了直接贡献。
杨本昌,清朝嘉庆进士,官终三品两淮盐运使,以眼疾告老还乡,当曲靖连续三年遭受旱、涝灾害,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时,杨本昌急公好义、赈灾济民,百姓感恩戴德,知府率众上门悬挂"利及群生"匾,杨本昌还以个人之力独资治理南盘江,迄今无人可及,杨家位于曲靖西门街的私宅"忠义第",被民间誉为"杨家花园",若与建水"朱家花园"相比,按史书的记录比对,有过之而无不及。
陈子贞,清朝光绪举人,出生中医世家,因治好当时的云南巡抚林绍年久治无效的中风,被举荐执教于云南医学堂,20余年的教学生涯,为云南培养了大批中医药人才,“三迤(云南)名医,皆出其门”,“云南药学首推兰止庵,医学首推陈子贞”。其编写的《医学正旨择要》与《滇南本草》并列为医学著作之精华。光绪24年(1898年),曲靖鼠疫大流行,死亡人数之多,惨不忍睹,陈子贞力主采取“火烧地毒”,控制了鼠疫的传播。
曲靖是云南最大的革命老区,近代以来,涌现了许多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就不一一赘叙。
纵观曲靖的历史,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也是一部多民族融合史。城市文脉的保护与传承,体现城市管理者、建设者、经营者的智慧与远见,既要走出一条"保护与建设相得益彰、群众利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道路,还要经得起历史检验、实践考验和群众评说。
曲靖打造"副中心城市",就是要更好地展现曲靖历史文化中蕴含的"自强不息精神、开拓创新意志、开放包容姿态、民族和谐思想"。
作者简介:戴兴华,工作于中共曲靖市委党校,著书两本,编书两本,发文近百篇,系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长期致力于曲靖地方史与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宣传、普及。
作者:戴兴华
来源:掌上曲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