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赏读】陈志娟丨《那个镜头背后的人》时间:2023-04-27 09:21:27 读宁红瑛的散文我总想到一个词,静水流深——平静的质地,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张力。 散文没有固定的形式,但好与坏一读便知。宁红瑛的散文如一条水,清冽随意,自然流淌,有平缓,亦有转折,有潜藏,亦有奔突,但一切变化皆是天成,无任何刻意雕饰的痕迹,常行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毫不费力就打通了自我与外界一切的共情通道。然精准自然的表达、天然质朴的文风、取舍有度的谋篇,这不是宁红瑛散文的最大优点,对人生、对生命的独特思考才是。 在未与宁红瑛正式结识前,我与她神交已久,起点约莫是11年前,她的《母亲想要的那块紫色头巾》首次发表,那也应该是她正式见刊的第一篇文章。读后,我暗暗吃惊于一名新作者的老道,便开始偷偷关注她。后来有了微信,有了抖音,似乎不用刻意搜寻,总能从不同人的转发里看到她的动态。这说明除了我之外,还有很多人从她的文字、她的图片,主要是她的旅途、她的生活方式中寻找某种慰藉或是释放。但我相信绝大部分人停留在羡慕嫉妒恨的层面。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是很多人不可逾越的借口,也是很多人自我麻痹的药方。我认为这本书的出版是对众多关注者的回应。 《目送流水》仿佛是对一切过往的回望,总结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与亲人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从文字中我们读到冲突、和解、爱与交融。它让我们看到生活更多可能性的生发过程,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明白生命无限可能的前提是有一个不愿睡去的灵魂,就算只能做一棵树,也要做最向阳的那一棵。她说“不管你以什么样的方式活着,人生或得、或失、或喜、或悲,要紧的是心中的那一泓清泉不能没有月辉”,“无论你几岁,生活才刚刚开始”。 与她真正的面识是几年前的一次赴昆学习,我与她同舍。虽处外地,她依然准备了全套茶具、运动服、相机。为期一周的学习,哪怕天阴下雨,她都坚持每日晨跑,坚持每天泡茶款待大家,只要她在,你永远不用担心缺少美图发朋友圈,而她总是藏在镜头背后。她是那种让人感觉不可或缺,又让人感觉到自我也被温柔注目的那种人,而那种关注是一种对生活乐此不疲的激情和捕捉,而且不带丝毫的功利性和侵略性,让人舒适而愉悦,并不自觉地被感染,忍不住向她靠近。这种感觉在后来的相处中不断被印证,在这本文集中,也有多处闪现,比如《在母亲想要的那块紫色头巾》一文中,当得知上世纪7、8十年代万元户拥有的购买力时,作为万元户的女儿,她有小孩子的兴奋和嘚瑟,想要告诉好友小芳,但当看到“小芳在冬天还穿着露趾的单鞋时,我生生把兴奋咽了回去,我甚至觉得这个兴奋有点对不住别人”。宁红瑛身上有种时时刻刻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善解人意。在饱受伤痛折磨这几个月里,她身上的乐观与豁达令人钦佩。我几次与她通话,本想安慰她,却反被她安慰,套用她文中的话回答就是“我喜欢靠近快乐,也珍惜痛苦的爱抚”“我甚至可以听到她体内燃烧的生命力,穿越生、穿越死、穿越肉体和灵魂将面临的一切未知的磨难,直到抵达道路尽头”。 在很多年前,我也曾有过几次中短线徒步经历,深知走山的艰辛,也能体会那种可以什么都想,也可以什么都不想,完全与自然融合的满足感。但能用脚步去丈量世界,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奢望。宁红瑛是幸运的,她踏上了绝大多数人不能抵达的疆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也是幸运的,因为我们认识了她,从她的文字和图片里也间接抵达了远方,重要的是突破了思想上的疆域,重新定义了诗和远方。 越努力越幸运,平心而论,宁红瑛的幸运完全是个人努力的结果。没见过她的人,也许不会想到拥有如此强大内心的人其实一点都不高大,甚至还很娇小。但恰恰是这一副小身板,征服了一座又一座高山。在读《那一夜,我登上了乞力马扎罗雪山》时,我几度泪目,泪目源于震撼。震撼于人类在大自然前的渺小,震撼于在面临生死考验时,人类爆发出的顽强生命力,也震撼于登顶那一刻的超脱。“我感觉自己就要飞起来,有一种来自宇宙的释然,想跪拜、想坐化、想哭,想静静仰躺于天地之间”这段文字我读了一遍又一遍。 宁红瑛的生命力真的太旺盛了,她像一只时刻被鞭打的陀螺,永远停不下来,而执鞭的那个人正是她自己,且乐在其中。没有人对她提要求,但她总是以超出预期的惊喜反馈给亲人朋友,还有她自己。育儿、摄影、茶艺、厨艺、文字、审美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现在她还是作协的主心骨,有什么事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她,因为事情交给她准没错。 无限向往光的人,也会变成一束光,照亮自己,也引领别人。宁红瑛就是现实生活里的一束光,离我们很近,也很真实。有的人是通过文字标榜自我,有的人是通过文字证明自我,宁红瑛只是借助文字真诚地感恩生活。读《目送流水》,我只是又一次印证了我对她的感受。她的人和她的文是高度统一的。她俯下身对万物的关照和怜悯是真诚的,她贴着心对他人的体察共情是真诚的。善良是她长在骨子里的本性,向往美好是她的一种信仰。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她目送流水,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愿你如流水,一直在路上,与山川草木一一相认。 【作者简介】 陈志娟,宣威文联副主席、《玉美人》编辑,热爱文字,有作品发表于省内各级刊物及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