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爨文化 >>文化 >> 【文旅融合】刘来法丨古敢,古敢!
详细内容

【文旅融合】刘来法丨古敢,古敢!

时间:2023-04-27 12:22:39     【转载】   来自:中共富源县委宣传部--爨网   阅读

cbwj.jpg


1676974956166020.jpg


横幅广告.jpg


横幅2.jpg



lwsc.jpg


tlgg.gif


rs.jpg

媒体整合:云南三红水西科技有限公司    

                    陆良其乐融融广告有限公司

广告招租:138 8746 6711    135 1878 0782

法律顾问:保会阳律师    云南法闻律师事务所

免费咨询:15108699922

 古敢,古阿德!进入古敢,人们总是兴奋得张开双臂连声高喊。古敢是汉语名称,“古阿德”是水语称呼。外人很难想象,在云贵高原上,在两省的交界处竟然藏着一个“高原水乡”。这里,南方的热带景观与喀斯特峰林景观奇妙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青翠、金黄、碧蓝是它的主色调。

  古敢的山美。这里是曲靖富源县辖区,但上半县的富源人去古敢,需穿过贵州省的威舍才能到达。这里有典型的喀斯特峰林,一座座青翠的山峰从金黄的油菜花平坝中孤立突兀而起,配上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那黄灿灿的油菜花中点缀着身着红衣服、头戴白凉帽的女子,还有山脚粉墙黛瓦的房屋,简直就是一幅绝美的油画。置身于这样的画图中,仿佛走进陶渊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

  这里紧邻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区马岭河大峡谷。在古敢辖区内,重岩叠嶂,森林覆盖率达62.3%。这里雨热同季,雨量充沛;这里是环保部授予的“第七批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这里森林苍翠,许多小村隐藏于茂密的树林中,不见房屋人影,只有在炊烟升起时才知道那里居住着人家;这里的村庄房屋前后、池畔水边既有1000多年前的古老珍贵的金丝榔树,也有热带地区才有的小叶榕树;这里的林间有野生猕猴桃、八月瓜、红黄紫各色刺莓;这里的稻田里出产紫色糯米;这里物种丰富,是原始生态农林区。

  古敢的水美。古敢河流过村庄,补掌村民踏着流水中的一个个石碇往返着。虽然没有春晚节目《碇步桥》那样曼妙优美的舞姿,但他的天然古朴又非舞台的华美可比。从石碇间穿过的流水,带着顺滑的纹理流向下流去。水中的鸭子在斜面较大的水面上伸开翅膀奋力向上游,清波红掌清晰可见。水边古老的水车依然在不停地转动着。补掌村委会石山脚双龙潭,一棵繁茂的小叶榕从水中的小块陆地中欣欣向荣地生长着,浓绿的叶片展示着它鲜活的生命力,树荫遮蔽了整个潭面。树根的土石地与山体相连,将潭水分向两边。清浅的潭水中,光着身子的孩童在嬉戏。“水五寨”稻田渠成网、田成方、陌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稻香扑鼻。村庄和金黄的稻田外环绕着半圆形蓝色河流,村后的峰林由浓到淡,犹如水墨丹青,独享“滇东小桂林”的美誉;洒交凼环山抱水,山似环弧椅背,山脚是粉墙黛瓦的民居,房前是椭圆又非规则椭圆的数倾小湖,湖里的鱼儿不时跃出水面,提示着湖里内容的丰富。湖边路面洁净,与房屋之间的通道相连。一棵千年的金丝榔高大繁茂,树荫面积很宽,它见证着洒交凼纤毫变化或和化妆整容。
古敢的人美。水族崇尚蓝、黑色,这来自天地的色彩体现在水族人的服饰上。水族服饰在衣边有简约的刺绣,其他地方保留布料原始的蓝、黑色,没有层叠繁复的彩色刺绣,素雅、洁净、简约是其服饰格调。

  水族人能歌善舞,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古敢水族乡都要举办对歌节。届时不分男女老少都会身着民族服饰聚拢起来对歌,观者如潮。须发斑白的老人用水族特有的乐器,一边吹弹演奏,另一边上了年的妇女放声唱和,年龄阻挡不了水族人的歌舞娱人的情怀。山野即兴演唱的“山歌”,水语叫“旭巴达”。水族民间山歌用水语演唱,一般人听不懂,那是水族青年男女的爱情秘密,但山歌开头的衬词“哟—咿—哟”却泄露出了高兴、惊喜的情感。那一声声“哟—咿—哟”,入耳入心,引得人血脉血脉偾张,心怦怦乱跳,歌声随着人体血液在全身游走、燃烧!

  “门前清波荡漾,屋后草绿花香,白墙青瓦水家寨哟水绕小村庄,云儿河上飘荡哟鸟儿湖面飞翔……人说富源风光美,湖光山色秀水乡。”这是汉语歌曲《梦里水乡》。很多作曲家、词作家走进古敢乡村,随处可听到水族妹子的甜美、清亮的歌声,脆亮的歌声充溢着欢快、自豪,飘进山林、飘进河里、飘进游人的心坎里,醉了青翠的树木,醉了清冽的泉水,醉了游人的心。他们陶醉于古敢秀美的景色,陶醉于水族妹子甜美、清亮的歌声,难抑内心激动,先后创作《梦里水乡》《美丽的水乡》《托涝混》《笑盈盈》《水乡妹妹》等汉语歌曲,在文旅部门组织“三月三水族对歌节”的活动里,汉语歌曲与水语歌曲声遏白云,湿漉漉的歌声浸透了水乡的青翠,带着乡土的纯真与甜美,如古敢河的流水哗哗流淌!

  古敢的味美。这里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姜子鸭”,其制作技艺独特。人们选择毛色发亮的本地特有的黑颈老鸭,将其捉来宰杀、洗净,用沸水去除血沫,再将本地特产“小黄姜”洗净,切成片或针丝,再加入水族人家特有的配料一起焖煮,半小时后,一锅香味醇厚的“姜子鸭”就做好了。古敢水族过着种稻捕鱼的生活,本地出产黑、紫、白色三色糯米,水族人家又将白色糯米用植物染料染成红色、黄色,将上色后的糯米放入蒸笼中蒸熟,便可蒸出黑、红、黄、紫、白(糯米本色)五色糯米饭。其色泽诱人,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软糯香甜,强烈地刺激着人的舌头味蕾,令人垂涎,食不能罢。五色米饭加上稻田鱼、“姜子鸭”,这人间美味恐怕神仙也未必能够享受得到。

  离开古敢有太多的不舍:那里青翠的山、秀美的水、甜美的歌以及那香味醇厚的“姜子鸭”“五色米饭”,已经刻在了每一个人的记忆中,成了抹不去的永久印痕,时时刻刻在召唤着远方的客人,思乡的游子。那立在山上的“石榔头”,仿佛一个水家女儿深情地等待着她永远的郎君,又仿佛为到来和离开的人迎来送往,妩媚而深情!

注:“古阿德”,水族语,又译为“苦阿德”,属译写用字不同。

【作者简介】

  刘来法,男,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教体局教师,曲靖市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荐稿:中共富源县委宣传部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企业位置
联系我们:
13887466711
13518780782
客户经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返回顶部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