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传承】师宗黑尔壮族服饰制作技艺时间:2023-04-30 23:34:17 黑尔壮族服饰技艺一直保持自种自纺、自织自染、自裁自缝、自画自绣的传统,主要流传于师宗县龙庆乡黑尔村委会。壮族妇女心灵手巧,从小就跟随母亲、祖母或外祖母学习壮族服饰制作,到十四五岁时,就能独立制作。《师宗州志》有关记载对清代黑尔壮族生活习惯及服饰技艺作了真实描述,如:“黑尔嶆,在州城之东南一百二十里,黑沙彝也…依水而居,种稻颇饶……沙人有黑白二种……服饰似汉人,亦薙(同‘剃’)头,间有戴帽履袜者,乃头领也……妇人长筒裙,上短衣及臀,贫者后绾髻,富者银簪,两耳带银环,履覆棉袜……妇人以纺织为事……家尽织器,农闲时挑花绣帷,长幼皆习……等”。 △黑沙服饰 △黑沙服饰 黑尔壮族服饰采用全手工制作,其工序有种棉、摘棉、纺线、织布、染布、压光、裁缝、刺绣、配银饰等,服饰种类有童装、青年装、中老年装、新娘装,各有特点。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是新娘装,又称盛装,主要表现在上衣和帽子上,上衣贴身有领,采用布纹细密、压磨光亮的上等布料制作,小长袖用不同颜色的布制作,刺绣镶嵌,织上花边,衣褶衣角镶银饰,银配饰又有方形、圆形、三角形及银泡等。下身着细叠百褶裙、绣花长裤,腰系绣花围腰,脚穿绣花深(高)帮尖钩布鞋,头戴银帽,银泡、芝麻壳串串等银饰垂于帽檐四周及帕带上。新娘出嫁时,还佩戴银发簪、银耳环、银手镯、银项圈、银项链……等银饰品,特别是银披肩、银坠之类,银光闪烁,叮当作响,十分华丽,真实地反映了黑尔壮族传统民族服饰的独特魅力。 △黑沙盛装头饰 2005年,黑尔壮族服饰制作技艺入选曲靖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来源:《曲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