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爨文化 >>文化 >> 【文化传承】会泽土陶制作技艺
详细内容

【文化传承】会泽土陶制作技艺

时间:2023-05-10 10:09:09     【转载】   来自:《曲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爨网   阅读

cbwj.jpg


1676974956166020.jpg


横幅广告.jpg


横幅2.jpg



lwsc.jpg


tlgg.gif


rs.jpg

媒体整合:云南三红水西科技有限公司    

                    陆良其乐融融广告有限公司

广告招租:138 8746 6711    135 1878 0782

法律顾问:保会阳律师    云南法闻律师事务所

免费咨询:15108699922

会泽县城东北近郊挖泥寨的土陶具有较高知名度。这里的彝民祖祖辈辈继承了烧制土陶的传统,并一代一代沿袭下来。如今,挖泥寨已经成为一块“点泥成金”的宝地,已有300多年历史。

△泥条盘口是制作黑陶的重要环节

  康熙年间,会泽矿业兴旺,大批湖广商人陆续进驻办矿经商,湖籍商人邓伯生发现挖泥寨土质优良,适宜烧制土陶器皿,便率先举火试制,一试即成,于是原东川(即今会泽)府衙和矿冶厂方便派人到湖南邀请邓伯生来会泽发展营生,他率家眷及其表兄林姓、姜姓全家南迁,定居会泽挖泥寨,他们从湖南带来了脚踏转盘、锯弓、刮板等制陶工具,建起了牛尾窑、回风窑,扩大了铅罐生产。从此他们与当地彝民朝夕相处,日久感情笃厚,便将全套制陶工艺传给赵、李、尚三姓彝民,之后又有钱、苏二姓当地村民也掌握了制陶工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生活的需求,挖泥寨土陶的生产流程、工艺技术也逐步改进,烧制出的砂锅、茶罐、瓦盆、瓦罐等土陶制品畅销各地,四川、贵州等省外商人也远道前来收购,于是,小小的挖泥寨一时名声大噪,身怀绝技的邓伯生,触手成器,点泥成金,火中取宝,世代相传,造福后人,被世人尊称为“砂锅邓”。

△出窑

  如今,挖泥寨已能烧制砂锅、花瓶、花盆、茶罐、茶壶、茶盅、双胞油盐缸、五梅花香料杯等造型古朴的各式陶器。到2005年鼎盛时期,仅有500余户人家的挖泥寨,烧制土陶的窑子达60多个,开发的几十种土陶系列产品,不但在昆交会上展销,还远销北京、上海等城市,其做工独到,既有观赏价值,又有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受到国内外的关注。

△烧制好的砂锅、炕茶罐、花盆等陶品

△储茶罐

  2013年,土陶制作技艺入选曲靖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来源:《曲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企业位置
联系我们:
13887466711
13518780782
客户经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返回顶部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