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爨文化 >>文化 >> 【文化传承】会泽:彝族六祖分支的地方
详细内容

【文化传承】会泽:彝族六祖分支的地方

时间:2023-05-17 09:28:29     【转载】   来自:中共会泽县委宣传部--爨网   阅读

cbwj.jpg


1676974956166020.jpg


横幅广告.jpg


横幅2.jpg



lwsc.jpg


tlgg.gif


rs.jpg

媒体整合:云南三红水西科技有限公司    

                    陆良其乐融融广告有限公司

广告招租:138 8746 6711    135 1878 0782

法律顾问:保会阳律师    云南法闻律师事务所

免费咨询:15108699922

据彝族文献《西南彝志》《指路经》等记载,在彝族古代传说中,阿普笃慕是彝族始祖希慕遮的三十一世孙,娶三妻,生六子,由于天降大雨,出现了“洪水朝天”,为求生存,彝族先民在阿普笃慕的带领下,由世居的蜀地,迁徙到云南高高的洛尼山(今会泽乐业)一带暂避水灾。洪水退后,在“乐尼白”“尼洛白”“兹兹蒲武”等地方住了下来,建立了新的家园,垦殖肥沃的土地,冶炼青铜,打制铜器。若干年后,由于人口众多,地域狭窄,严重制约了彝族群众的繁衍和发展,必须寻找新的栖息之地。

△会泽县乐业镇横山村的彝族、壮族群众 刘光信/摄

△会泽县乐业镇横山村的彝族、壮族群众向客人敬牛角酒 刘光信/摄

  大约在周平王主政的公元前760年,笃慕在洛尼山(今会泽乐业)召集了一次部落酋长大会,在他的主持下,在铜洞前祭祀祖先神灵,举行迁居仪式。将民众分为武、乍、糯、恒、布、默6个部落,分别向三个方向迁徙:长房生子慕雅切、慕雅考带领武、乍两个支系向滇西、滇中、滇南一带发展;次房生子慕雅热、慕雅卧带领糯、恒两个支系向昭通、川西、川南一带发展;三房生子慕克克、慕齐齐带领布、默两个支系向现在的曲靖的会泽、宣威,昭通的镇雄,贵州的毕节、兴义、安顺、六盘水,广西隆林一带发展。这一事件,彝族历史上称为“六祖分支”,笃慕也被尊为西南地区彝族的再生始祖。由于不停地开拓疆域、发展农耕、繁殖六畜,与异族不断融合发展,从而促进了彝族文化的繁荣,构成了彝族各支系在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会泽县乐业镇横山村的火把节 刘光信/摄

△会泽县乐业镇横山村的彝族、壮族群众载歌载舞庆祝美好生活 刘光信/摄

△会泽县乐业镇横山村的彝族、壮族群众载歌载舞庆祝美好生活 刘光信/摄

△会泽县乐业镇横山村的彝族、壮族群众载歌载舞庆祝美好生活 刘光信/摄

  《会泽县志》有“会泽,有彝族六祖分支发祥地之说”的记载。《会泽县彝族志》第一章“彝族六祖源流及其年代”记载:“笃慕部族因遭遇洪水从古蜀地迁到云南东川(会泽)的洛尼山一带后,笃慕的六个儿子分为六个支系向不同的方向发展。”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的《云南文史博览》描述:“《西南彝志》《爨文丛刊》等彝族古籍对彝族世代相传的六祖分支有大致相同的记载:笃慕部族因遭遇洪水从巴蜀地迁到云南东川(会泽)的洛尼山一带后,笃慕的六个儿子分为六个支系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布、默二幼子的后裔曾称雄于世。”

△会泽县乐业镇横山村群众的民族服务 刘光信/摄

△会泽县乐业镇横山村群众的民族服务 刘光信/摄

  著名的彝族历史文化学家刘尧汉先生考证,会泽是彝族文明的发祥地,彝族共祖阿普笃慕的“向天坟”和彝族“六祖分支”故址都在会泽。这一结论,在他的《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历》一书中有相关论述,得到了史学界的公认。2010年,时任曲靖市艺术研究所所长的余晖老师根据会泽彝族六祖分支的传说创作了大型山歌剧《千古笃慕》,用艺术手法再现了这段辉煌。

△会泽县乐业镇横山村彝族、壮族群众吃辣椒全席 李勇达/摄

△会泽县乐业镇横山村彝族、壮族群众舂糍粑 刘坚/摄

  彝族的“六祖分支”,是彝族历史上的创世史实,随着近些年一些彝文典籍的大量发掘,很多彝族史学家已将分支的地点基本锁定于会泽境内。最近,由王文光等人于2015年9月出版的巨著《中国西南民族通史》把近些年史学界有关彝族六祖分支的史实和分支的地点的最新成果概括如下:

  据《西南彝志》记载,到了希慕遮的第31代裔孙笃慕,因洪水迁到“洛尼白”(今云南东川、会泽一带)后,在“拜谷楷戛(今会泽县城)与实、勺两家的三个女儿产生爱情,并与其结婚,生了六个儿子,这就是彝族历史上的‘六祖’”。其后六祖分衍,一些人进入贵州西部地区,现在学术界多已认同了六祖分支这一史实,不过关于其时间还存在不同的认识,一说根据彝族的谱系进行推算,认为六祖分支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会泽县乐业镇横山村彝族、壮族群众举行“辣椒大战”游戏活动  李勇达/摄

△会泽县娜姑镇的彝族等群众收割水稻 刘光信/摄

  这则结论十分重要,因该书是于2015年出版,且冠以了《中国西南民族通史》一名,它所下的结论,大体代表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是学术界较为统一的结论:其一学术界多已认同了彝族六祖分支这一史实;其二,六祖为希慕遮第31代裔孙笃慕在“拜谷楷戛”与实、勺两家的三个女儿结婚、生的六个儿子,这就是彝族历史上的六祖,且“拜谷楷戛”,作者将其界定为今会泽县城;其三,基本界定了六祖分支的地点“洛尼白”,即今东川、会泽一带;第四,分支的时间,虽还有不同看法,大体界定在春秋战国时期。以王文光教授为主的《中国西南民族通史》的这些结论,将为会泽系统研究彝族祖源文化开辟新的领域,形成新的篇章。

△会泽县娜姑镇的彝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在收割稻谷 刘光信/摄

△会泽县娜姑镇的彝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在收割稻谷 刘光信/摄

  阿普笃慕所举行的“六祖分支”的具体地点,即今会泽县乐业镇。从该地留下的地名,也可以说明这一问题,如现存在的“乐业”,就是六祖分支地点“洛尼”的别称,当地人口语中,“乐业”的发音也就是“洛尼”。乐业镇有一行政村为鲁珠村,其“鲁珠”即“六祖”的转音。处于相邻者海镇的“毕慕山”即阿普笃慕的另一称呼。另外,彝族六祖分支后,于该地留下了大大小小的村寨,所谓的“九罗十八寨”至今也还可以追寻到一些踪迹,在现今的乐业镇,尚存耳落、梭落、科作落、射落、拖落、上古落、命波落、下基落、小播落、大播落等六祖分支后彝族居住的村寨;也尚存泥落寨、上寨、下寨、雨扯寨、小寨、下新寨、上新寨、土官寨、寨子等彝族居住的“十八寨”寨子。

△会泽县娜姑镇的彝族群众唱山歌 刘光信/摄

△会泽县娜姑镇的彝族群众晾晒水稻 刘光信/摄

  乐业镇横山村委会团结小组,是一个依山靠水的少数民族村寨,居住着彝族、壮族群众共78户288人。近些年,这个村民小组成功举办了多场民族风情活动,如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乐业辣椒丰收节等,群众身着民族服饰,喝着牛角酒,燃起熊熊的篝火,合着欢快动感的的音乐,围着火堆跳起了“三跺脚”等民族歌舞,载歌载舞庆祝美好生活。每年春节前,当地群众还举行舂糍粑活动,舂糍粑的传统从他们的先辈们一代代流传至今,那些被时间打磨得光滑的石臼就是最好的见证。

△会泽县娜姑镇的彝族群众收割水稻 刘光信/摄

△娜姑镇群众身着彝族服饰唱山歌 刘光信/摄

  彝族是会泽县居住最早、最久远的土著民族,彝族六祖分支作为彝族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被会泽当地群众津津乐道,在会泽民间广为流传,散发出一股真实质朴而又生机勃勃的地域文化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折射出彝族先民们迁徙、奋斗、开拓的历史。

荐稿:中共会泽县委宣传部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企业位置
联系我们:
13887466711
13518780782
客户经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返回顶部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