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爨文化 >>文化 >> 【文化传承】《宣威风物荟萃》—— 传统技艺
详细内容

【文化传承】《宣威风物荟萃》—— 传统技艺

时间:2023-11-11 14:26:50     【转载】   来自:中共宣威市委宣传部--爨网   阅读

cbwj.jpg


1676974956166020.jpg


横幅广告.jpg


横幅2.jpg



lwsc.jpg


tlgg.gif


rs.jpg

媒体整合: 陆良其乐融融广告有限公司

广告招租:138 8746 6711    135 1878 0782

法律顾问:保会阳律师    云南法闻律师事务所

免费咨询:15108699922

倘塘铜器、铝器制作技艺

  云南是有色金属之乡,产铜大省。据考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云南铜就输入中原,成为青铜器原料的主要产地之一。世界最大的铜钱钱王“嘉靖通宝”就出在云南会泽。据《宣威旧志》记载,宣威产铜的地方不少,制作铜器、铝器的人也不少,自康熙初年起就开办过茨营厂,耗子铜厂,蛤蟆铜厂等17个铜厂。倘塘铜器、铝器制作技艺起源于明朝,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代代相传。在倘塘村周氏家谱和旧堡村秦氏宗谱中均有记载。秦氏宗谱中记载,倘塘秦氏的始祖秦光玉的长子秦明世袭倘塘后,把茨营厂(铜厂)改名为倘塘。旧堡大罗汉树村的老匠人说,明朝初年,从军从政来到倘塘的秦氏、陆氏、孔氏等家族入住旧堡村委会大罗汉树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经商传艺。他们从事铜矿开采、铜矿冶炼、制铜器、铝器。当时的旧堡村,从乱石窝到小石坝,就有18个大冶炼炉,晚上走夜路不用灯。可见当时倘塘铜矿冶炼业和打制铜器的盛况。

  打制铜器、铝器是非常辛苦的活。使用祖辈最原始的生产工具,利用金属的延展性,加热用锤敲打铜块或者铝片,通过塑型变形达到需要的形状。首先是熔液:用化罐装原铜(或原铝)放置炉火,炉火用浆泥封糊,再使用风箱助火升温至1100。对化缺罐中的铜(或铝)进行熔炼提纯,催化中将少许锅铁点进化罐(原铝则不加锅铁),锅铁和铜发生反应,炉火继续升温催化,直至化罐中原料熔化成液搅拌。然后是倒坯:把纯液倒入油槽冷却成圆型块状坯。再然后是打坯:先烧坯退火,大师傅用钳子夹住铜片在铁枕上不停地转,用爬锤打压成片,有时两人有时三人同时打压。对打好的多个片坯使用少许煤灰垫底间隔,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包裹放入火中烧熟后,使用头锤、手锤、角锤、爬锤等重复不停打压成圆型坯。接着开坯:烧热打压成的圆型坯子,用锤打压圆坯心,使内力外延,使原圆坯渐自升高至圆柱型坯子。其次是拆坯收口:烧热升坯,使用变口钳由内至外逐个拆坯,再用锤子在升坯外圆打压收口。再其次是清坯漂水;用规叉、钳子对收坯进行外形清理定型,倒置收坯放入炉火烧红,再翻置收坯装入米糖,后取离炉火对坯子外围进行漂水。最后是精加工上锤印:把漂水后的坯子放置砧子,先用弯锤打坯底,再侧翻坯子套入铁码上揽铁,人坐铁码打坯成器,整个器物全是精美的锤纹。

  经过熔液、倒坯、打坯、开坯、拆坯收口、清坯漂水、精加工上锤印七道工序后,一件精美的器物就做成了。器物上的锤纹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有圆点状、椭圆点、錾刻、雕刻、蚀刻等,精美的锤纹使器物变得古朴典雅,独具魅力。

  一块铜片,一把锤子,需要千锤百打,才能敲出一件铜器。从一块青色斑斓的铜片到一把精美绝伦的铜器,其间的工序考验的是匠人的“岁月”和“经验”。有人说,“这样敲敲打打很是无趣,但我就喜欢这从无到有的‘锻造’成器。”倘塘镇有多少个匠人,拿出一块铜片,起锤有力,下锤细腻,一生中敲打出了无数的铜器。

  制作不同的铜器,需要不同的工具。制作再简单的一个铜器,通常用到的锤子也有十几种。在敲打之后,放于火中煅烧,铜片在这之间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待到铜片“变脆”后,又放入水中退火,重新锻打、加热,如此循环,直至成型,便是一件铜器的“粗样”状态。

  倘塘铜匠制作的生产生活用品种类多,样式全,工艺讲究,技艺精湛。铜、铝制品主要以生产生活用具为主,主要有:敝锅、吊锅、提锅、火锅、炒锅、烤月饼专用锅、盆具、大瓢小勺、火钳、碗、灯具、茶、茶杯、茶洗、茶漏、公道杯、雕塑、各种摆件等,涵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正是倘塘工匠的底蕴。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各类手工艺品走上了“机器制造”“快加工”行列,但那失去了工艺品原有的味道。手工艺品的“灵魂”是锤打下的锻造,是高温下的锤炼。要传承的是“灵魂”而不是“躯壳”。倘塘生产的各种铜器、铝器,它们完全来自于民间艺人的创造,其生产和消费都依赖于各地本土的审美眼光,土味十足。正因为这一点,铜器、铝器的制作才有了“率真”和“质朴”的品质,历久不衰,流传至今。

  时光荏苒,六百年倏忽而过,倘塘的铜器、铝器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年轻匠人秦庆吉在传承中创新,结合现代生活美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开发了多种新器物。有陶瓷和铜、大漆和铜、木头和铜、竹和铜结合,作品有炊具,还有茶具、花器、摆件等,极大地丰富了铜器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他打制的器物古朴典雅、或复古或自然,既风雅又实用,深受人们青睐。

 

海岱马褥子制作技艺

  马褥子是海岱镇的传统手工毛纺织毯技艺,因为其中的代表作品马褥子而得名。马褥子就是马鞍上的垫子,传统的马褥子一般是棉、麻、毛类的纺织品,配在马鞍上使用,主要是为了乘坐舒适,同时起到装饰作用。

  海岱马褥子相传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民国《宣威县志稿》称马褥子制作为“栽绒”,其中记载:“制法:此乃毛织品之一。所纺毛线甚粗,用麻线为经,毛线为纬,随织随割而留其头为绒。若栽植于其上者,然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因其纺架而引申收缩之,为褥为毡皆宜。”

  制作马褥子的主要原料是羊毛,工具主要有纺车、织架、剪刀等。工序有纺线、洗线、染定、晾晒、编织六个步骤。先将羊毛纺成粗细均匀的毛线,洗净后拉直晒干,再经过染色后加入酸矾清洗定色,将毛线晾干,即可上架编织。整个过程全部是手工操作,讲究手眼配合,需要极好的耐心。

织机上的马褥子半成品

  栽绒是传统编织普遍采用的方法,汉代已有了栽绒工艺,当时多是在单股经线上绕线结扣而形成绒面。元代以后栽绒技术基本固定,即在经纬线交织构成的毯基上,用手工绾结毛线后剪断线头,从而形成高出毯基的绒面,如同栽植上去一样,栽绒之名由此而来。内在结构是双经双纬网状组织,多以素(未经染色的毛线)作经纬线,用彩色毛线沿纬线自左至右逐个打结再依次剪断,打完一层后,从两经中间和外缘分别用纬线串联并砸实,最后将毛线头剪平剪齐,就这样一道道编织而成。栽绒的特点是毯基挺实,毯背耐磨,毯面弹性强而且牢固耐用。一件上好的马褥子甚至可用上百年,而且越用越牢,不用反而容易被虫蛀。

  马褥子的编织有一些传统的固定图案,根据需要也可以灵活设计,多数是一些规则的几何图形或有吉祥寓意的动物、花草等图案,形象生动、简洁明快、色彩艳丽、对比强烈,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来源:宣威市文化馆

投稿:中共宣威市委宣传部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企业位置
联系我们:
13887466711
13518780782
客户经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