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爨文化 >>爨文化 >> 陆良汉民“祖籍南京”说
详细内容

陆良汉民“祖籍南京”说

时间:2017-02-15     作者:平建友【转载】   来自:中国商港爨网杂志   阅读

cbwj.jpg


1676974956166020.jpg


横幅广告.jpg


横幅2.jpg



lwsc.jpg


tlgg.gif


rs.jpg

媒体整合:云南三红水西科技有限公司    

                    陆良其乐融融广告有限公司

广告招租:138 8746 6711    135 1878 0782

法律顾问:保会阳律师    云南法闻律师事务所

免费咨询:15108699922

 

陆良汉民“祖籍南京”说

平建友

     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陆良全县总人口448819人,其中汉族44218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8.5%;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陆良汉族57万,占全县总人口的98.4%。陆良汉民的“根”在哪里?在南京,但是,陆良汉民并非都是来自南京。

一、陆良汉民“祖籍南京”说

      陆良汉民说先祖来自南京,这不仅是传说,而且见于家谱、碑刻、史籍和诗文。

1、传说:多少年来,陆良汉民祖孙相传,几乎异口同声说:“祖籍南京柳树湾、高石坎”。

2、家谱:1962年,我考取云南大学历史系,很在意陆良汉民的家谱,都提到南京。1968年,我在整理平氏家谱时听三伯父平福星说:“我平氏来自南京柳树湾、高石坎”。我带着这一问题追寻了半辈子,最终把此说写进了1996年9月19日写的《平氏家族源流叙》。在我收集的陆良汉民家谱中,马街杨氏2003年修《杨氏族谱》说:“祖上口传,杨氏远祖始于江苏南京” 。

3、碑刻:今大莫古镇波漠村王氏祠堂碑云:“一世祖武德将军王殷寿原住南京吊拨柳树湾……后移住陆良县城西门街”。碑刻连刻王氏1—14世,其中有见于邑乘者。但是碑名和立碑时间全无,令人不解。吊,《中华大字典·弓》:“吊,至也。”

4、史籍:1991年《陆良县志》附陆良地名刊于《云南地名集刊》上的《陆良人祖籍南京柳树湾、高石坎“初探”》:“我们的祖先以来自皇帝住的京城为荣,于是统一说法,均称南京柳树湾”。邑人俞智英1998年印刷的《陆良地理志》有《关于高石坎、柳树湾的确切位置的初步调查——对“祖籍柳树湾”说法分析探讨》:“我们的祖先是从南京高石坎、柳树湾迁移来的。”拙著《陆良风物志》概览附《陆良汉民的“根”在哪里?》:“祖籍南京柳树湾、高石坎。”

5、诗文:邑人肖鹏《其间集》有1986.10.3于南京作《沁园春·访南京柳树湾》,上阙曰:“千里河山,一江灯市,无限情衷。溯大明洪武,运城遗址,柳营貔帐,战场先锋。命令一下,大军三十万,漫天干弋进乌蒙。从此起,设南疆卫所,传代传宗。”《云南文史博览》有《明代的屯田制度》:“在军屯云南的”移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南京的军民及其亲眷家属,有的甚至还来自驻扎在南京高石坎、柳树湾的御林军(一说高石坎、柳树湾为江岸码头,明军在此登船远征)。

    新中国建立后第一轮修志,云南各县志办几乎都遇到陆良汉民所说的“祖上来自南京”的问题,其中有弥勒、通海史志办还有专人到南京调查、咨询,《南京史志》作了公开答复。笔者在《陆良风物志》所附《陆良汉民的“根”在哪里?》一文中对此作了归纳说:南京柳树湾“此一地名在南京地图上早已不复存在,据考证,柳树湾在明故宫东南、太医院上方、东城兵马司下方,即今南京蓝旗街南端,光华街偏东一带,也就是说,陆良汉民长期以来要寻的”根“就在古城南京。”

二、明太祖命傅、蓝、沐三将军征讨云南

   云南汉族住户有一个普遍流行传说,都说他们的先辈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南京搬来的,这个说法有一定历史依据。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安徽凤阳人朱元障随郭子兴在濠州起义,郭死后代为领袖,边抗元边并其它义军。他在剿灭陈友谅、张士诚等人后于1368年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后,在集庆(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年号洪武。明太祖在南京设五军都督府和六部,管理天下军政。明朝建立后,只有云南仍在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控制,大理段氏、麓川(今德宏)思伦发及乌蒙(今威宁)、乌撒(今昭通)、东川、芒部(今镇雄)等白、彝、傣地区农奴主和奴隶主据地自雄。鉴于云南险远又是多民族地区,明太祖采取“先抚后兵”的方针,先后七次派使者招抚,然而使者不是无功而返就是被杀。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8月,明太祖谕廷臣曰:“云南自昔为西南夷,自汉置吏,臣属中国,今元之遗孽把匝剌瓦尔密等自恃险远,桀骜不梗化,遣使招谕辄为所害,负罪隐匿,在所必讨”。这年9月,他命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左副将军,西平侯沐英为右副将军率30万大军征讨云南,由辰沅入贵州、克普定、下普安,12月在曲靖白石江击败梁王元兵10万,活捉云南行省丞相达里麻后挺进昆明,梁王自杀于晋宁。接着分兵南征临安(今建水),西讨威楚(今楚雄)、大理、定丽江、下金齿(今德宏)和车里(今西双版纳),明军仅以100天时间,最终结束梁王在云南128年的统治,完成了祖国统一大业。

三、来自南京为代表的云南汉民称“祖籍南京”

      明代是历史上向云南移民最多的朝代,特别是洪武年间是极盛时期。“洪武十五年(公元1387年)二月平云南,置都指挥使司,置云南布政使司”(见《明吏·地理志》)。同年二月谕傅友德班师,“留江西、浙江、湖南、河南四都司兵”随沐英镇守云南(见《太祖洪武实录》卷143)。沐英以都司和布政司管理云南军政,在洪武十九年大兴军屯,三分守城,七分耕种。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九月调“湖广都司45000人于云南听征”,同时“市牛2万往彼屯种”(见上书卷186)。同年“八月调四川都司25000人到云南屯种”(同上书),洪武二十年置云南中卫,“调长沙卫将士来屯种”(见上书卷227),洪武二十和二十一年,先后由长兴侯耿炳文调陕西土军33000人和西安卫兵33000人屯戍云南(均上书卷186),至此,除初征云南后留下镇滇的江西、浙江、湖南、河南四都司兵外又增西北和四川都司10万余众来滇屯种。洪武初,云南都司领15卫2个守御千户所,明中期增至20卫16千户所。明制,每卫5600人,每所1200人,每百户120人,还规定卫军将士必带妻儿。万历《云南通志》:载全省共有马步骑军27838人,屯军34591人,舍丁18386人,军余254611人,共计335426人。沐英除大兴军屯外还兴民屯和商屯。《明史·食货志·田制》:“移民就宽乡,或募或罪徙者为民屯”。商屯是民屯中之一种,同书说:“明初募盐商于各边开中,谓之商屯。”《明史·食货志》:“屯田之制,曰军屯、曰民屯、曰商屯。其制:移民就宽乡,或招募或罪徙者为民屯,有领之有司,而军屯则领之卫所。”《新纂云南通志·农业考》:“屯田……或用士兵,或募人民使作屯耕田地,故曰军屯民屯。军屯由卫所领之,民屯由州县领之。”云南是明代谪戍的重要地区,“凡天下卫所逃军即获者(见《明实录》卷148)”和“凡到京比试军士射不中者”(同上书187)均遣戍云南。洪武年间抑制豪强,“徒江南大姓实滇”(见谢彬《云南游记》)诸葛元声《滇史》卷10说:“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初移中土大姓以实云南……故巨族富民一有过实即按法遣云南……。”《明实录》卷186:“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沐)英还镇,奏请移山东、山西、江西富民60余以实滇……次年又奏请移湖广、江南居民80万以实滇……帝均允之”。《滇粹·云南世守黔宁王沐英传附后嗣事略》:“英还镇,携江南江西人民250余万入滇,给予籽种、资金,区划地亩,分布临安、曲靖……各郡县……(沐)春镇滇七年……再移南京人民30余万……”,因为遣戍,故“充军云南”成了口头话。此外,流寓的工商业者、宦游的官员、矿冶、职田、勋庄等又招来大批外地汉民。有资料说,洪武二十六年到万历6年的185年中,云南人口增加几乎五倍,(从259000增到1470万多,净增120万,《昆明历史资料汇辑》草稿)明代部分说:有明一代迁入云南的人口“先后不下三四百万”。省外汉族移住云南,天启《滇志·舆地总论》:“国朝置云南布政司。官军从大将军南下,及五方之人,或以戍或以徙或侨寓不归是曰汉人,并生夷地,是曰夷人。”这就是说,南迁入滇者,大多是汉人,有少数融入夷人中,今云南少数民族中也多盛传他们是洪武年间从南京柳树湾、高石坎迁来。总之,云南人“祖籍南京”有深刻的历史背景,换言之,陆良汉民盛传“祖籍南京”柳树湾、高石坎在云南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具有普遍性。前面说及弥勒、通海汉民称祖籍南京。《家谱编修指南》第230页说:宣威浦氏本江苏常熟人,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始祖文明“随征南大将军(西平侯,当是颖川侯)傅友德征战滇黔有功,被授予武德将军职,镇守乌撒卫。洪武十八年,应宣威土司禄哲之约来宣威,之后定居于普家山。”

四、陆良汉民“祖籍南京”源自明初在陆凉置州设卫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沐英在陆凉置州设卫,辖前、后、左、右、中五千户所,全卫5600人,外加妻儿,以每户3人算,全卫1.8万人。再加商屯、民屯、流寓、谪徙,于是围绕卫和州形成一批新的居民点,志书载有卫、所、百户、堡、营、旗、哨;城、街、村、寨、屯等。按陆凉置州设卫,综合道光《陆凉州志·秩官总目》和民国《陆良县志稿·武备》营制,明载,“指挥14员,卫镇抚司4员、正千户5员、副千户20员、署副千户1员、所镇抚司1员、实授百户30员、遇例实授百户2员、试百户46员、冠带总旗5员、监司驻镇守备录焉。”同书载明代勋秩:窦崇正(江南人)、徐得先(江都人)、张福(安徽人)、刘昂(宿迁人)。指挥同知4员邵延龄(灵壁人)、牛毓麟(山东人)、朱朝显(河南人)、朱怀德(合肥人)。指挥佥事7员:郭九畴(直隶人)、俞嘉言(合肥人)、王国正(永平府人)、孙一新(宿州人)、彭遐祚(海州人)、钱绍升(海州人)、伏国兴(南直隶人)。纳级指挥2员:方可爱(卢州人)、孟捷(乌江人)。他们的先祖均是随朱元障混一宇内,平云南后留守陆凉(今陆良县)的任官。民国《陆良县志稿·武功》有方用,“江南全椒人,从太祖起兵,由总旗累官至指挥使”,子瑾,瑾子明、明子玺,玺子略、略子谷俱官陆凉卫指挥使。同书《人物志》有滕聚,江南人,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袭本卫指挥使。原陆凉卫城(今旧城)即方、滕二人所筑,今陆良方、滕二姓即其后。在陆凉卫的指挥使中,俞嘉言和邵延龄有族谱传载,就俞氏,按1992年所修《俞氏族谱》:俞氏祖籍安徽合肥,始祖俞贵于元末在巢湖练水军,归附太祖,征战各地。大军平云南后留守陆凉卫,官指挥使、诰授武德将军,已传25代。十世祖俞嘉言于明崇祯时袭职,后世多文人,俱见民国《陆良县志稿·人物传》。就邵氏,2005年《陆良县志·历史人物选辑》:“邵延龄祖籍安徽凤阳灵璧县,他的一世祖邵成,随明太祖朱元障起义,授职左元帅府同知武德将军,子孙世袭正千户,后又随西平侯沐英平定云南,留陆凉卫镇守,遂定居陆凉,自他的四世祖邵鉴因屡立战功升任陆凉卫指挥使以后,与明王朝相始终,邵氏世代均为陆凉卫世袭指挥使。邵延龄是陆凉卫邵氏连续承袭世袭世职至第八代的指挥使。……(是)救民而舍生取义的忠烈名宦”。按谪戍,《昆阳州志·人物》有“平显,字仲微,杭州人,洪武中……为广西滕令……寻谪戍滇南。博学能文,西平侯沐英请于朝,除伍籍,侨居昆阳为熟师,学者多从其游,遂家焉。著有《松雨轩集》,今其子孙居昆阳者,繁衍为巨族。”戴炯孙《昆明县志》所载同。陆良小北山和邵庄子平氏祖孙相传,祖上做过指挥使,据考证当即平安。《明史·盛庸等传》:“平安,滁人(今安徽滁县),小字保儿,父定,从太祖起兵……从常遇春下元都战没。安初为太祖养子,……骁勇善战……袭父职,迁密云指挥使……(燕)王即帝位……以安为北平都指挥使”。因建文元年间抗燕王有功,遭永乐帝嫉恨“自杀”,其子在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谪戍云南。平显、平安之子在明初谪居云南,至今已传20余代,云南平氏当为二人后,子孙讳言谪戍,故曰:来自南京柳树湾、高石坎。《陆良县地名志》载有不少地名尤其是姓氏地名来自明初置州设卫之时。

五、有关汉民“祖籍南京”的两个问题

       有明一代向云南移民,尤其是洪武年间盛极一时,不仅有来滇的将士,谪戍的官员富户,充军的士卒,还有来滇的工商业者、矿冶勋庄、职田招来的外地人等,数额巨大。明代洪武年来滇汉民子孙称先祖来自南京,据文献、家谱和方言研究,来自江南、来自南京是事实。但其籍贯遍布江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河南、湖南、福建、两广、陕西、山西、山东、四川、贵州、北平及南京地区等地。

      云南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史称土人为“夷”、“蛮”。远在战国时期,华夏人中的楚庄蹻率2万士卒入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见《史记·西南夷列传》)汉晋时期,以爨氏为代表的北方汉民与战国时川地僰人经南北朝的夷化,史称“爨蛮”(见《蛮书》和《新唐书·两爨传》)蒙元以武力征服云南,实行过移民。朱元璋一统天下,洪武时期达到高潮。明王朝三征麓川,多次调兵来云南。万历、嘉靖不断。明末清初,以李定国为首的“四将军”率大西军六万将士联明抗清、转战湖南、广西和西南地区,拥永历帝入滇,带来大批汉民。民国时,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云南人口成倍增长,抗战前云南人口1200万,抗战暴发骤增100多万。其中昆明增的最多,(见《云南抗日战争史》第239页)。就陆良,1991年《陆良县志·人口》载: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为13626人,民国三十年(1941年)为156782人,比民国二十七年增20576人。建国后,解放大军和南下干部又给云南人口带来新的成分,因此,不是云南所有汉民都来自南京。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企业位置
联系我们:
13887466711
13518780782
客户经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返回顶部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