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炊具有鼎、簋(gǔi) 镬(huo)、甑(zeng)、甗(yan)、鬲(li)等.
“爨”者:灶也;炊也。
鼎,通常有四足方鼎和三足圆鼎两类, 鼎是商周时代使用的一种主要的炊器.是作为炖煮和盛放肉类之用的礼器,相当于现在的锅。作为礼器的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权力的象征。周代国君与王公大臣遇到重要盛典都要铸鼎记录盛况。

按照功用,鼎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种是镬(huò)鼎,用来煮牺牲及鱼、腊等;一种是正鼎,用来盛放镬鼎煮好的肉类;还有一种是羞鼎,用来盛放加了调味剂的熟肉。也就是说,前两者中的肉都是没有滋味的。

鬲(lì),是距今约一万年前开始的新石器时代,经常可以见到的一种炊具形制。当时一般为泥陶质地,圆口,三只肥大的空心足。有的口部还有耳柄作为装饰。三足着地的造型,让鬲在生火加热时增大了受热面,可以较快地煮熟食物。在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刚刚掌握了制陶技术的人类就制造出了这种简易而科学的饮食工具,不得不让人赞叹!进入商周,出现了许多形制较小的青铜鬲,不过此时的鬲更多地已经成为一种礼器,失去了实用功能。

甑,是蒸饭的用具,与今之蒸笼、笼屉相似,最早用陶制成,后用青铜制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许多孔眼,置于鬲或釜上,甑里装上要蒸的食物,水煮开后,蒸气透过孔眼将食物蒸熟。

鬲与甑合成一套使用称为“甗”(yan) 。
立鹿四足铜甗, 商代。该甗系甑鬲合体的炊器,上部为置食物的甑,下部为盛水的鬲,中间以箅相隔,主要用于蒸食。此器的设计很有特点,其双耳外侧装饰有双重燕尾纹,竖耳上立有两头正回首顾盼的小鹿;上部盘口外沿饰一圈斜角目雷纹,腹上部饰以突扉棱相隔的四组兽面纹,四腿则以牛首纹装饰。甗的上部是圆形甑,下部是四足鬲,这种上圆下方的组合,再加上附铸动物造型及多种奇特的纹样装饰,使它更显得庄重神秘,华贵高雅。立鹿四足铜甗因其特大的形体和精湛的铸造工艺而被称为“中国甗王”。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在商周的宴享与祭祀中,簋(gǔi)是与鼎配合使用的礼器。史书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簋主要是用来盛放煮熟的饭食,相当于现在的大碗。在考古的墓葬发掘中,能看到有些出土的簋中盛放着已碳化的谷物。图中的铜簋出土于山西曲沃晋侯墓地。
按《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汉语大字典》、《辞源》和《辞海》五部权威工具书对爨的诠释,归纳起来是:①煮饭。②灶、炊、爨互训。
《辞源》爨:①灶也。《诗》:“执爨躇躇。”②以火炊物日爨。《孟子》:“以釜甑爨。”
《辞海》爨:①烧火煮饭。《孟子•滕文公上》:“以釜甑爨,以铁耕乎?”②灶。
先秦典籍说,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燥”(见《韩非子•五蠹篇》)及《白虎通义》),当时还有专人管火,高辛氏时祝融就为“火正” (火官),还被后世尊为火神。相传“神农氏耕而作陶”(见《太平御览》引《周书》佚文)。为适应人们生活需要,人们窑制了各种各样炊具、有灶、甑、鼎、釜、罐之类,用于蒸煮食物。除掘地灶外,又造了配有使用的陶灶,由于可自由搬动,炊爨就更方便。
所以古代炊具也称为爨具;炊烟也称爨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