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玄宗封皮逻阁为云南王,南诏开始立国,与唐通好,进一步加强了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云南爨人喜歌善舞,天宝年间,南宁州都督爨归王曾带领艺术团到长安演出。
爨人载歌载舞的表演,震慑了长安城。人们遂将这种艺术形式称为“爨弄”或“踏爨”。元李京《云南志略》说:“金齿百夷,男女纹身,去髭、须、鬓、眉睫,以赤白土傅面,彩缯束发,衣赤黑衣,蹑绣履,带镜绝类中国优人。天宝中,随爨归王入朝于唐。今之‘爨弄’,实源于此。”“爨”的特点在于且歌且舞。到了宋金时期,杂剧、院本中的歌舞均有称为“爨”的,如“五花爨弄”“讲百花爨”“文房四宝爨”“艳爨”等。这些“爨”,有的是说唱为主的歌舞,有的则是扮演一定角色的戏曲性歌舞。后来,人们嫌“爨”字笔画太繁,便选了音近的“串”字来代替。于是,“爨戏”“爨演”“爨角儿”“反爨”“客爨”就写成了“串戏”“串演”“串角儿”“反串”“客串”等等。
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说:“国朝院本用五人般演,谓之五花爨弄。按:院本只般演而不唱,今学般演者,流俗谓之串戏,当是爨字。”L6 ‘串”字《广韵》注为“尺绢反”,系昌纽线韵去声字,今普通话读作chu/an,与“爨”字一为清纽,一为昌纽。沿传下来,“串演”“客串”“反串”等等,仍习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