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爨文化 >>爨文化 >>讲百花爨 >> 五花爨弄(二)
详细内容

五花爨弄(二)

【转载】   来自:古代戏曲--中国爨网   阅读

cbwj.jpg


1676974956166020.jpg


横幅广告.jpg


横幅2.jpg



lwsc.jpg


tlgg.gif


rs.jpg

媒体整合:云南三红水西科技有限公司    

                    陆良其乐融融广告有限公司

广告招租:138 8746 6711    135 1878 0782

法律顾问:保会阳律师    云南法闻律师事务所

免费咨询:15108699922

2.jpg

读黄天骥《‘爨弄’辨析——兼谈戏曲文化渊源的多元性》一文,就“爨弄”稍加归纳备用。
  
1.jpg

   夏庭芝《青楼集》:
   金则杂剧、院本合而为一,至我朝乃分院本、杂剧而为二。院本始作,凡五人:一曰副净,古谓参军;一曰副末,古谓之苍鹘,以末可以扑净,如鹘能击禽鸟也;一曰引戏;一曰末泥;一曰孤。又谓之五花爨弄。或曰:宋徽宗见爨国来朝,衣装鞋履巾裹,傅朱粉,举动如此,使优人效之以为戏,因名爨弄。
  
   又夏庭芝和陶宗仪均说院本有三位著名演员,“魏长于念诵,武长于筋斗,刘长于科泛”,即爨弄在表演上包括念诵、筋斗、科泛等几个方面。
  
   元明时,爨,往往作为名词出现,与足部动作有关,例如:“戾家行院学蹈爨”(《宦门子弟错立身》),“踏金顶莲花爨”(马致远[南吕一枝花]《咏庄家行乐》套)等,都说明了爨与舞步的关联。
  

3.jpg

   爨弄的第二个属性,是以歌伴舞。“高歌踏踏春,爨弄的随时诨”(汤显祖《邯郸梦·仙园》)和“能歌时曲能蹅爨”(《雍熙乐府》)都可为证。现存院爨名目《谒金门爨》、《新水爨》、《醉花阴爨》等,均以词调命名,足见表演者可用不同的曲调以伴舞步。

4.jpg

   爨弄的另一属性,是化装和幻术。关于化装,《水浒全传》第八十二回写到的院本演出情况,可见演员们按行当穿戴,服饰相当考究。且多以色彩直接在脸上涂抹,如《错立身》说“抹土搽灰”之类,和唐代演员多戴“假面”、“大面”完全不同。至于幻术,从五代后唐尉迟渥的《中朝故事》“咸通初有布衣爨······药引火势,斯须即通彻二楼,光明赫然”,到清代陈维崧的《六州歌头》“靡莫牂牁,有幻师爨弄,善舞能弹”都已说的很明白了。
  
   隋唐甚至直到宋代,各种伎艺都是分棚演出的,即使同台演出,不同行当的演员还是各自为政,不相统属的。而“五花爨弄”的出现,标志着舞台演出形态有了质的飞跃,其表演特征汤式在《奇花集》[般涉调·哨遍]套《新建勾栏教坊求赞》[二煞]中有所描述:
  
   ······引戏叶宫商解礼仪,妆孤的貌堂堂雄纠纠口吐虹霓气。副末色说前朝论后代演长篇歌短句江河口颊随机变······

5.jpg

  
   各色演员或司歌唱,或擅舞蹈,或随机应变,插科打诨,把参军戏和宫廷大曲等不同的伎艺串在一起,环绕着某一情节或某一旨趣联手表演。宋代苏汉臣绘《五瑞图》(如上图)可以说就是当时情景的再现,居中嘴脸滑稽者当是副净;左边戴官帽拿笏者当是装孤;右上角腰挂葫芦者当是副末,这三人彼此追逐诨闹。图左一人,俊俏无须,分明是末泥色;左上角双手拿铃铛跳舞者当为引戏。
  
   五花爨弄的出现,使我国戏曲从成型开始,就在表演上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元素,进而形成为我国戏曲艺术的特征。
  
   (原文载《文学遗产》2001年第1期)
  

《宋史》并无爨国来朝的记载。但元人李京《云南志略》却谈及唐玄宗天宝年间“金齿百夷”随爨归王入朝事:
  “金齿百夷……男女文身,去髭须、鬓、眉睫,以赤白土付而,彩缯,束发,衣赤黑衣,蹑秀履,带镜(胡忌:疑为“镊”之讹)……绝类中国优人……天宝中,随爨归王入朝于唐。今之爨弄,实原于此。”
《说郛》卷册六《云南志略•诸夷风俗》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企业位置
联系我们:
13887466711
13518780782
客户经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返回顶部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