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
中国的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北宋的杂剧,在瓦舍勾栏之中,和百戏共同发展,到了南宋,发展成两种名异而实同的东西,就是宋杂剧和金院本。
宋杂剧是中国最早的戏曲形式,也是过渡为元杂剧前的重要艺术形式。 从以上可以得出:中国的戏曲艺术形式应该是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 发展到南宋,宋杂剧成为中国最早的戏曲。
宋杂剧是中国最早的戏曲形式。据宋人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官本杂剧段数》,其剧目有两类,一是以大曲命名,如《王子高六么》;一类没有曲名,如《眼药酸》,属于滑稽戏;还有一种以爨为名的,应是歌舞段子。宋杂剧的演出形式,是先演个艳段,也叫爨,因有五个脚色出场,所以又叫五花爨弄,然后再演正杂剧,最后加演一段“杂扮”的玩笑段子,内容上各不相同。
宋金杂剧
金杂剧,亦名院本,与宋杂剧相近,但有了发展和变化:
①用大曲演唱的节目减少。
②艳段的节目形式有了丰富。
③增加了“院么”的节目。
④以散说为主,唱的比重较小。金院本的剧目,比之宋杂剧也大为丰富,多以剧情和脚色命名。元杂剧正是在宋金杂剧的基础上,吸收了各种养料,壮大了自己,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戏曲形式。元杂剧与宋元南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
中国宋杂剧、金院本中某些简短表演的名称:《讲百花爨》。《文房四宝爨》。
演戏:“夫优伶爨演,实始有唐《目连救母》之起。”


图为宋杂剧
魏晋南北朝至唐初的西爨民族歌舞与彝族歌舞的关系显得较为直接,除铜古乐.葫芦笙舞.器械舞外,最突出的是踏歌。从霍承嗣墓壁画中两排穿着类如彝族诺苏支系民族服装.形似踏歌的图象看,当时可能设有乐舞奴隶供奴隶主行乐宴享。
宋徽宗时(公元1116年-1117年),“爨国”后裔由大理国王段正严派遣乐舞入宫。而爨人“以乐人.幻戏.名《五花爨弄》博得徽宗爱之,以供欢宴,赏赐不胔”。元明清及近人纷纷对《五花爨弄》进行了各种考证,从清人陈其年.王思训的文字中可知:“有幻师爨弄,善舞能掸”,“掸国进幻人其术,传至宋时尤盛,徽宗名之《五花爨弄》”。他二人将其艺术形式中含舞.乐.幻术与掸人献乐有关的历史进行了论证。而明人杨慎则进而对其文化类型比较,提供了乐舞族属的依据:“逡巡乌爨弄,嗷啕白狼章。乌爨,古之乌蛮,今之猡人也。其乐谓之爨弄”。其后,《五花爨弄》在广大中原内地与汉化融合,变其舞容入乐.入戏而传演于后世。
在爨氏统治时期西南各少数民族,风调雨顺,民众歌舞升平,随着历史的变迁与发展,爨氏文化被其他民族所融和,至今在白族和彝族的文化和习俗中还能找到一些爨氏当时的身影,爨文化承续了滇文化和西域文化的精华。为了使爨文化在民族艺术上呈现蓬勃生机,将爨文化艺术推向西南艺术史上的颠峰,,从《爨龙颜碑》出土的地点来看说陆良是爨文化的发样地一点都不过分,为挖掘地方民族文化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陆良县滇剧团近几年来通过创作整理的部分爨氏歌舞作品。来展现爨文化的发展的过程和休现爨文化的历史精萃。使爨文化在民族艺术上呈现蓬勃生机,将爨文化艺术推向西南艺术史上的颠峰,为云南民族文化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